古镇乌托邦

@梁州Zz
几天前在小红书看到一个标题名为“全员npc的乌镇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热帖,帖主在帖中提到,“没想到乌镇的河水是可调节的。”其实像乌镇这样由人为制作的为旅游业而服务的“楚门的世界”,在过去的二十年内,已然发展成为了一种完备的、制造永远封闭的假象系统的产业链。

2008年,以中大旅游学院为首的几位学者曾经在《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的论文中详细地讲述、分析了楚门的世界存在的合理性与其缘由。学者在文章中提到一个观点,我十分认同,在当下,“遗产地”的商业化近乎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之一。

于游客而言,他们所需要的是他们想象之中的古镇,是一个永远封闭的假象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旅游者们从未放弃过对真实的寻找,但在寻找的过程里,客体的原真性( authenticity)已然不再重要。游客需要在体验旅游客体的过程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例如干净的客房,舒适的大床,以及随处可见的现代化的服务措施,但同时,他们又需要在寻找古迹的过程里看见“自我”。

学者王余将这一种原真性总结为“定制化的原真性”。也即是“楚门的世界”。从丽江,到乌镇、周庄,到近年来爆火的阿那亚,广泛增长的客流量用数据告诉我们,楚门的世界无疑是“正确”的商业选择。

以阿那亚的成功为例,这个被人为营造出的中产乌托邦无疑最好的例证。在这个连厕所里都印刷着阿瑟米勒的诗句的乌托邦里,具有着一切要素完备的体验措施。社区内部,文化沙龙,戏剧节,沙滩还有酒桌随处可见。它时尚,精致,甚至连理想国书店门口的树荫都显得如此规整,当你打开苹果的前置摄像头以后,你会发现这个社区的每个角落都如此“优雅”,它在镜头里熠熠生辉,哪怕一墙之外的荒地与早餐摊是如此落寞,像是一片冗长的、尚未开发的休止符。当园区的游客步行至这里,则意味着他们已然离开了那座人造的象牙塔。

这样的乌托邦,像是过去几十年内高速发展着的旅游社区的一隅缩影。但与阿那亚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乌镇与周庄的爆火,其背后的原因,与遗产旅游的应运而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近十年来,人们的怀旧心理兴起,大众的游客愈来愈倾向于寻找某一类文化或活动所代表的符号或印象。“‘原真性’ 变成了某种符号, 而旅游活动, 不再是对真实的寻找, 而是对符号的寻找。”

在这个过程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一个古镇是否“原汁原味”?似乎也成为了游客们重要的选择标准之一。在学者走访、询问多位曾经游访过周庄、乌镇两地的游客后,调查数据显示,游客对周庄的原真性感知评价明显高于乌镇——换而言之,游客们认为周庄更像“历史中的古镇”。但实际上,乌镇的整体规划,已经是以“以旧修旧, 以存其真”为总体构想来进行的,目的就在于使乌镇的千年沉淀原汁原味保留下来。“所以乌镇吸引人的不仅是古镇的 “形”, 更重要的是古镇的“神” (宋丽宏、华峰,2005) 。

为了真正还原古镇的“神态”,有位生活在乌镇附近村落的朋友告诉我,早年的乌镇在扩建修路时,甚至一度在周边的村落广泛收集青石板。因为它们需要“原汁原味”的青石板来铺就乌镇的道路,已达到其拟神的目的。但是,还原古镇面貌的“真假”尚且可以依托其原貌而定夺,游客心目中的“原汁原味”,却始终是具有强主观性的,它并不以设计师们的想法为导向。有些东西寻找的时候,已然失去了。

“周边园林景观”、“小桥流水场景 ”、“小巷古宅场景”,是游客们评判古镇“原真性”的重要考虑元素。当游客在旅途过程中开始评判古镇的“原真性”时,则不可避免地似乎陷入了关乎自我的想象中,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书本中学到的关于古村 /镇特征的知识应当是正确的,从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中获得的关于古村 /镇的综合印象应该是确切的。

但当一座沉睡了千年的古镇以其原有的形态出现在游客的眼前时,它得到的评价却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它看起来不真实。”“这不是我想象中的古镇的模样。”这也是众多遗产旅游地在商业化的道路上愈来愈趋近于同质化的原因,“乌镇”的商业化,已然是选择过的结果。事实上,周庄经验和乌镇模式已然成为了过去十年内重要的旅游示范项目。愈来愈多旅游投资者期望复制它们的商业模式——一种片段化的体验。

于游客而言,旅游的一大重要因素,则在于寻找差异而出门,游客们期望获得的是原真的遗产地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截然不同的差异,是江南水乡中“小桥流水”、“临水而世”的想象。在这其中,前置的文化想象与宣传成为重要的评判标准。可以人为调控溪水的乌镇,就像模拟人生中由经营者精心布局的主题公园,经营者有计划地通过有结构的商业结果所体现的数据不断地控制、改造游客的体验效果,当我们进入园区的那一刻起,我们则开始进入固定的程式,这样的体验方式、体验节奏,是被试验过上万次的最优解。

这样的最优解,就像阿那亚园区里那片被设定好的树荫,当游客站在被精心修剪过的枝芽的绿树下,感慨着如此春和景明的景象时,它似乎与常常被配以文案的“我的生命是一万次的春和景明”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闭环。因为这样的绿意,眼前的郁郁青青,岸芷汀兰,是真正经由过一万次人为修建的景明。